临沂王羲之故居始建于1989年,位于临沂老城区洗砚池街东段,北至兰山路,东至书院街,西至普照寺巷,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0余亩,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千秋五贤、四大主题景区,及王羲之展厅、王献之展厅、智永展厅、书法简史展厅、鹅池等景点,是展示琅琊悠久历史文化和临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传说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他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情走,意随笔动,达到了心笔合一的地步。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留下了“池水尽墨”的千古美谈。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
墨华轩
里面陈列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书法不仅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颂扬倍致,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
孝行桥
此桥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这二十四孝中,就有7孝出自临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曲水流觞
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綽 、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曲水之滨,共同进行一次名垂千古的曲水流觞修禊盛会。
王羲之和众名士置身于茂林修竹之中,列坐在曲水两侧,将酒杯——“羽觞”置于清流之上,以荷叶托之,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一首,否则就罚酒三杯。41位文人雅士共得诗37首,这也可以称得上是魏晋时期名士中最富文学色彩的一次雅聚。实过五十一岁的王羲之酒酣意畅,神采飞扬,当时书写了一篇我国书法史上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兰亭序》。
琅玡书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其匾额“琅琊书院”四个字是王羲之的字。原为临沂古时的最高学府。
右军祠
内祀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修。万历时知府钱达道又重修并翻刻了右军书法《琅琊帖》置于祠内。书写了“洗砚池”“晋王右军洗砚池”“墨沼”等石碑立于洗砚池畔。为祭祀(列入国家曲祀)和纪念书圣王羲之的重要祠宇。原祠毁于日军战火,今在原址重建。并增刻了王羲之《兰亭序》、《十七贴》、《王羲之小楷四种》等名帖,为海内外书法家所共同瞻仰的书法圣地。
普照寺
公元315年,北方战乱,王氏家族决定举家南迁,为保故宅,舍故宅为佛寺,经过历代崇敬王羲之的一些后人不断翻建和重修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兰亭石壁
碑上镌刻的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集柳碑
金代沂州普照寺主持觉海,募集资金重新修葺了寺庙。立此碑,碑载《沂州普照寺兴造记》。文中记录了王羲之故居当年舍宅为寺的事情,以及当年书圣故居一些建筑物的位置和详细的情况。是我们重修故居时的重要史料。全文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一个字,每个字都是觉海和尚走遍各地收集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字集合而成的。所以此碑得名集柳碑。
鹅池
在历史上,古代人有著名的“四爱”即“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王羲之爱鹅”的说法。这个池塘就是王羲之儿时最喜欢的一个地方。